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首页>>老年生活>>学无止境
“闲话”临摹
发布日期:2012-01-11

来源:东方老年网   

    何谓临摹?辞源的注释是:“照书画原本,模仿创作。它有两种方法:一是置纸于旁,观其大小、浓淡、形势而学之;一是以纸覆上,随其曲折婉转而描之。”

    临摹,是学习方法之一种。初学书画者,多从临摹始。因而也就有了许多书画帖,古来早有,如今亦然。最多的可见柳公权的柳体,颜真卿的颜体,还有王羲之、欧阳询等的字帖,都成了书法爱好者的至爱。齐白石的虾,徐悲鸿的马,郑板桥的竹,也是中国画爱好者的临摹对象。

    临摹如果得法,定能相得益彰,收到好的效果,自古以来在这方面有成就者不乏其人,有的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。

    相传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,初学书画时临摹先古名家作品也如醉如痴。一日,他以指为笔,在夫人身上临摹别人作品,夫人嗔曰:“你有你的体,我有我的体,何以在别人体上描来画去?”夫人之言,令板桥茅塞顿开。从此,他汲取别人精华,又立足于自己“体”上做文章,创作出风格独异的“郑体”书画作品。

    有“神笔”之美誉的王铎,学习书法也是从临摹开始,他一生独尊羲献,兼习钟繇、颜真卿、米芾等大家。为了提高书法水平,他“一日临帖,一日应请索,临应期间,从不间断”。他的书法技法,是从“二王”、颜、柳、旭、素、米、黄诸家技法中提炼而成,并拓展和丰富了书法技法,其个性化风格渗入前人的多种风格,同时在用墨方面也突破了前人,更增加了书法作品的神采,而自成一家。时人赞其字有锥沙印泥之妙、龙腾虎跃之致、松涛云影之幻,既继承发扬了宋晋书坛传统,又开创了明末清初时代新风,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。

    然而,更多的是临摹并不得法,其结果是画虎类犬,刻鹄类鹜。学书法如此,学其他东西也是一样。

    战国时代,燕国寿陵有一个年轻人到赵国京都邯郸,看到赵国人走路的姿势很 美,便跟着“临摹”起来。但由于不得要领,结果不但没学好,反而连自己原来的步法也忘了,不得不爬着回去。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,有时因心口痛,皱着眉头,按着胸口。邻居东施见了,也“临摹”西施的样子,结果丑态百出。

    近些年来,娱乐圈也出现了一种新的“临摹”现象,美其名曰模仿秀。一旦有某个演员出了名,成了明星,就有许多人群起而仿之,其中赵本山更是众“仿”之的。可遗憾的是,观众看过之后,对这些模仿秀的“临摹”表演实在不敢恭维,有的甚至令人作呕。

    两种临摹方法,当取第一种为宜。就是说,要创造性的临摹,不可照葫芦画瓢,不可像小学生那样采取描红的方法。临摹的意义不是单纯在于“像”,而是在于感受经典;不是追求技术的复制和伪造,而是经典的某一点被激活和应用。只有这样,才能有所成就,有所造诣。

(  责任编辑:老龄委)
【打印】   【关闭】
主办:bet365娱乐网址 地址:丽水市花园路1号(行政中心11楼) 浙ICP备13023565号
技术支持:浙江万赛软件科技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