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首页>>老年生活>>夕阳风采
又到一年重阳时
发布日期:2016-10-10

来源:处州晚报

        我对重阳的认知,最早来自一则缙云俗语:“九月重阳,蠓虫诛殃。”意思是到了重阳前后,蚊子就自行消失了。

  其次是吃麻糍。我们家乡没有在重阳节佩茱萸、饮菊花酒、登高的习俗。最主要的特色,就是在重阳节舂麻糍。这可能与粮食的收获季节有关。重阳前,刚好稻米成熟,使重阳“有米之炊”。麻糍这种食品,不仅在那艰苦的岁月里是难得的美味,就是现在也是珍贵的佳肴。但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,食品比以前丰富,何况麻糍制作起来费力费时,所以现在一般都是做炊糕做包子或者做汤圆了。也有人用糯米粉制作麻糍的,但比起舂制的麻糍来味道和色相要逊色得多。

  我们小时候,吃麻糍是一种享受,其实,更享受的是节日的气氛。那时候,生产队都要种植一定面积的糯稻,一方面是为了舂麻糍、做清明馃等食品用;另一方面,是为了保证社员们有稻草做草鞋(做草鞋必须要糯米稻草)。从稻子拔节抽穗的时候起,我们心里就充满了期待。这种期待和后来经历的收割、分配、晾晒、碾米、炊糯饭、舂米团、放糖做成麻糍等每一个过程,都是一种享受!

  舂制麻糍,在前一天晚上,就要浸泡糯米。第二天早上,把糯米沥干,用饭甑炊熟。然后把糯米饭放到老臼里舂。舂的人必须是身强力壮,因为老杵头被糯米粘着,比较费力。一边舂,还要一位不怕烫的人,手蘸热汤,不断地掭(就是快速翻动整理老臼里的糯米),掭要眼疾手快,有节奏感。舂一下,掭一记,配合默契,直至把糯米捣烂,没有米粒为止。否则,就是“生粒”,吃起来就不顺畅,影响口感。然后,把舂烂的糯米团放在撒有熟米粉的面床上,摘成小团子,压扁,在中间放进砂糖,拾掇成方形,就成了麻糍了。再在麻糍外表撒上熟米粉,放置在器具里慢慢享用,或分送给亲朋好友。也有人喜欢把米团摘成栗子般大小,加糖,盛在碗里吃。味道很好,但就是要在舂麻糍的当天现做现吃。

  重阳节除了吃麻糍外,还有一顿平时难得的饭菜。每当我们在享用麻糍和饭菜的时候,父亲常常会重复一则缙云俗语:“食死重阳夜,冻死冬节夜。”并解释说,“食死”并非真的死,而是尽量或尽力地吃,尽情地享受口福和肚福。因为这个时候,粮食刚刚打下;到了冬至节,粮食所剩无几了,而天气又冷,日子就不好过了。因而也总是要求我们要勤俭节约,有时防荒时,免得日后挨冻受饿。父亲的教诲,使我们兄弟姐妹受益终身!

  我上小学的时候,听别人说,重阳节那天,天上会出现两个太阳,如果在太阳底下放一盆清水,就可以看到两个太阳的倒影,我对此深信不疑。但我反复多次,总未能如愿。后来才知道,原来是两个“九”为重阳,并非是两个太阳。《易经》中把“九”定为阳数,九月九日,两九相重,故而叫“重阳”,也叫“重九”。古人认为,“九”在阳数中最大,有最尊贵之意,因此认为重阳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。改革开放后,重阳节又成了老人节,更增添了节日的内涵。

  (缙云 陈喜和 62岁)

 

(  责任编辑:老龄委)
【打印】   【关闭】
主办:bet365娱乐网址 地址:丽水市花园路1号(行政中心11楼) 浙ICP备13023565号
技术支持:浙江万赛软件科技有限公司